重庆时时彩玩法介绍图
热门搜索:

革命熔炉、将星摇篮——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

发布日期:2025-07-21 03:26 浏览次数:98

图片

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(简称“抗大”)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创办的军政干部培养机构,被誉为“革命熔炉”和“将星摇篮”。

图片

 一、抗日军政大学的历史沿革

1. 前身与创立

抗大的前身可追溯至1931年江西瑞金成立的“中国工农红军学校”,后发展为“红军大学”。1934年长征期间改称“干部团”,随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,于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成立“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”(简称“红大”),林彪任校长,毛泽东兼任教育委员会主席。

图片

“红军大学”旧址

1937年1月,“红大”随中共中央迁至延安,正式更名为“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”(抗大),校部设于延安北二道街。

毛泽东为抗大提出“教育为抗战服务”的宗旨,确立了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,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”的教育方针。

图片

毛泽东手书抗大校风校训

2. 战时迁移与分校建设

1939年,抗大总校迁往晋东南抗日根据地,并在各根据地建立分校。至1945年抗战胜利前,共创办14所分校、5所陆军中学和1所附设中学,覆盖华北、华中等地,形成“抗大之花开遍敌后”的格局。

1943年,抗大总校返回陕北绥德,1945年迁往东北,改名为“东北军政大学”,成为国防大学的前身。

图片

二、发展历程与办学特色

1. 学员构成与培养规模

抗大办学初期以红军高级干部为主,后吸纳来自全国的知识青年和爱国华侨。1937年至1939年,学员人数从数百人激增至万余人,知识青年占比达80%。

总校共办8期,培养近3万名干部,加上分校总计超10万人。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,半数以上曾在抗大学习或工作,包括7位元帅、10位大将。

2. 教学与实践结合

课程设置:涵盖政治(马列主义、中国问题)、军事(游击战术、战略学)、工作方法(民众运动、边区经验)等,强调“少而精”和“理论联系实际”。

实践训练:学员参与挖窑洞、开荒生产,甚至直接投入战斗。例如1940年洪岭战斗中,抗大学员以20余人伤亡代价歼敌近60人。

图片

3. 校风与精神传承

 毛泽东题写的校训“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”成为抗大标志性精神。抗大精神被视为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,强调艰苦奋斗和革命理想主义。

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第一批学员编为3个科,共1063人。其中,有一个“将军科”。1936年6月21日,国民党第八十六师高双成部突袭瓦窑堡,红大即随中央机关撤出瓦窑堡,迁至保安县城。

在保安县城,红大召收第一批学员。他们全部来自中央红军和十五军团,分为3个科,最引人注目的是第一科。

第一科有学员38人,他们在1955年初次授衔时,最低军衔是中将。其中比较有名的有罗荣桓、罗瑞卿、谭政、彭雪枫、杨成武、刘亚楼、张爱萍、苏振华等人。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“将军科”。

据统计,第一科学员平均年龄27岁,人均有伤疤3处。

图片

抗大教职员合影

 三、抗大对我军发展的重要影响

1. 军事与政治干部的摇篮

抗大为八路军、新四军及根据地输送了大量骨干力量。例如,1938年抗大四期学员毕业后,2000余人直接奔赴抗日前线。

学员毕业后多担任部队指挥员或根据地领导,成为抗日游击战争和根据地建设的中坚力量。

2. 动抗战胜利与建国准备

抗大培养的干部在解放战争及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挥重要作用。国防大学、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院校均与抗大有历史渊源。

3. 国际影响与历史评价

埃德加·斯诺在《西行漫记》中称抗大为“全世界唯一的窑洞大学”。侵华日军将领冈村宁次曾表示“宁可牺牲20个日本兵换一个抗大学员”。

四、抗大的主要领导人及其贡献

图片

毛泽东 / 抗大的灵魂与核心领导者

抗大教育委员会主席

1936年,毛泽东提议并领导创办了“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”(红大),并推动其迁至延安,适应抗战需求更名为抗大。

毛泽东为抗大制定了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,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”的教育方针和“团结、紧张、严肃、活泼”的校训,为抗大确立了政治与军事教育的核心方向。

作为领导者,毛泽东还亲自授课,对学员进行与思想引领,他主讲《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》《实践论》《矛盾论》等重要课程,以通俗易懂的案例(如“梨子滋味需亲尝”)来阐释哲学思想,提升学员理论水平。

毛泽东尤为重视路线斗争与队伍建设,批判王明机会主义路线,强调抗大是党领导下的军事学校,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受干扰;并严格处理“黄克功事件”,树立从严治校的典范。

图片

林彪 / 抗大首任校长

毛泽东抗大教育方针的忠实执行者

抗大创建初期,林彪主持抗大迁至延安后的校务工作,推动校舍扩建和学员招募,为抗大奠定组织基础。

在任校长期间,林彪贯彻落实毛泽东为抗大制定的教育方针,配合毛泽东的教育理念,强调军事与政治并重,培养学员的实战能力。

图片

罗瑞卿 / 抗大教育长、副校长,

被誉为“抗大实际操盘手”

罗瑞卿负责抗大的教学组织与日常管理,主持抗大日常教学与行政工作,尤其在迁校至河北邢台后,组织学员在敌后坚持办学,强调“抗大上前线”的战略意义,推动军事训练制度化。

带领学员自力更生进行校舍建设,组织师生在延安凤凰山挖窑洞、修公路,解决校舍紧缺问题,体现出艰苦奋斗的精神。

历任副校长 / 徐向前、刘伯承、滕代远

图片

徐向前   在抗大敌后办学期间,加强军事教育,推动游击战术与实战结合,提升学员的作战能力。

图片

刘伯承   参与制定军事课程体系,强调理论联系实际,培养学员的战术指挥能力。

图片

滕代远   主持抗大总校迁至河北邢台后的日常工作,强化政治宣传与军民合作,巩固敌后根据地。

图片

陈 毅

在抗大担任分校校长或兼任校长的,还有陈毅、黄克诚、粟裕、何长工等人,他们都为抗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。

加强分校建设:在山东、淮北、苏中等根据地创办分校,扩大抗大影响力,为地方培养军政人才。

因地制宜教学:结合敌后环境调整课程,如陈毅在苏北分校推广游击战经验,黄克诚在晋东南分校强化根据地建设教育。

图片

周恩来

为抗大做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周恩来、朱德、张闻天等中央领导,他们作为兼职教员,到抗大为学员讲授政治、军事课程,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内容。

图片

白求恩

另外,还有白求恩、柯棣华等知名国际友人参与了抗大的教学交流,扩大了抗大的国际影响。

图片

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歌

图片

抗大在九年的办学历程中,以“窑洞大学”的独特形式,将革命理想与战争实践紧密结合,不仅为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人才保障,更塑造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教育的典范。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影响中国军队和高等教育的发展,成为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光辉篇章。

根据公开资料编辑整理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查看更多

推荐文章